二、現代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白話文,完成文后的三題。
(一)關于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對二者關系的認識,實質上是教育本體論與教育工具論內在矛盾在現時基礎教育中的反映。
表面看,教育本體與教育工具論是對立的。然而,正是這種對立構成了教育發展的基本矛盾。人的發展與社會要求之間的差距,使得教育得以存在,并獲得了發展的內源動力。
素質教育以人為本,是強調教育的本體價值;應試教育重在選擇,是強調教育的工具價值,所以,二者并非水火不容,而是互為依存,各有存在的合理性。
當然,肯定應試教育的合理性并非意味著它是科學的,而是給予一個考察的新視角,堅持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統一,讓二者各取其長,是教育改革個富有理性和全面性。
而且使素質教育的討論不再僅僅定位于對應試教育種種弊端的克服和反思上,而是放眼于現代社會對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上,成為新時代精神在教育中的集中體現。
這樣,素質教育就成為獨立的、有特定時代內涵的教育學概念,是基礎教育改革在現時代的根本目標和理論指南。
素質教育的內涵把握必須建立在可能實現的生產力尺度和人的發展尺度協調統一的基礎上,其最高目標是全體學生的素質獲得全面主動的發展。
目前我們一方面要改造數千年形成的不合理成分,另一方面又要迎接世界新技術的挑戰。這就要求我們既要提高全體國民的素質,又要培養大批高科技人才和學術精英,二者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素質教育的核心是要解決好全面發展與培養個性、選拔人才與整體提高、知識與能力、個體與社會、教育與生活的關系。
其內涵可概括為創新精神、實踐能力、責任意識、生活原則。
(二)關于素質教育與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以高揚人的價值、重視終極追求、強調人的核心為理念,不同時代有不同的主題及表現,時代性是它的內在本性之一;人文精神又以推動社會健康發展和整體進步為價值取向。
有超越性的特征,是時代性與超越性的統一體。中國古代曾形成“尊天、遠神、重人”的人文精神傳統,但儒學的意識形態化使人文精神的本質不斷蛻化成了“吃人”的禮教;五四運動時期。
民主、科學又成了人文精神的核心;進入80年代,市場經濟的發展又在呼喚新的人文精神。可見,人文精神總是在時代的變革中變化,但它作為匡正時弊,保證社會及人健全發展的基本任務是始終如一的。
素質教育作為推動中國現代化的基礎工程,它需要的人文精神應該是實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公正平等、民主法治的理性精神,自由尊重、道義良知的人道精神,自由創造、自我完善的主體精神。
展現生存意義、崇高價值的理想精神。
素質教育不僅要為我國現代化提供強大的人為動力支持,而且要為數以千萬計的高科技人才和學術精英提供充裕的后備資源,跟要為廣大的高素質普通勞動者奠定堅實基礎。
這就要求教育不僅要關注人文教育,而且要更關注科技教育,實現二者的有機統一。
(1)“人的發展與社會要求之間的差距,使得教育得以存在,并獲得了發展的內源動力。”從句中看,什么“獲得了發展的內源動力”?正確的一項是(D)
A.人 B.社會 C.差距 D.教育
(2)對“堅持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統一”的現實原因的分析不當的一項是(A)
A.素質教育的最高目標是使全體學生的素質獲得全面主動的發展。
B.目前我們一方面要改造數千年形成的不合理成分,另一方面又要迎接世界新技術的挑戰。
C.應試是為選拔、培養精英人才來發展高科技。
D.我們既要提高全體國民的素質,又要培養大批高科技人才和學術精英,二者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3)在下面4對關系中,哪一對關系主要體現了“既要提高全體國民的素質,又要培養大批高科技人才和學術精英”的要求。(A)
A.全面發展與培養個性 B.教育與生活
C.知識與能力 D.個體與社會